第0140章 诏献书与科举-《南朝汉祚》


    第(3/3)页

    何承天这么一解释,吉翰楞了一下,正好右丞掾用完印送还,吉翰取来一张空纸,手捏印钮按进印泥朱砂盒,连连盖了几印,顿时恍然大悟,嘴角一翘笑了起来。

    “好!稍后召申屠遇来见,那策试一事,与州学几位博士打算如何操办?陛下可有提议?”

    何承天叹了口气道:“这说来也无新意,某向陛下提出,就此事商讨,将策试的规制已定出眉目,只需再完备一下即可。依陛下之意,按需要临时举行的策试称为制科,此次所办即如是。待县、郡、州三级学制完善,便可每三年举行一次,是谓常科,如此……合称科举!”

    “制科”还是个新鲜词,依制开科取士,并无不妥,因为“常科”的察举制两汉就有了,只是到曹魏陈郡的“九品中正制”推出,渐渐被玩坏,只以门第选用人才。

    汉武帝就曾诏举贤良、文学,亲自策问古今治道,并诏令州郡察举“秀才”,后来光武帝刘秀因避讳,改“秀才”为“茂才”,并将特举“茂才”改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仅次于举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并形成了定制。

    东汉“举孝廉”与“察举”的茂才,同样要经过“策试”才能正式出仕为官,所以科举制度已有深厚基础。隋殇帝推行科举之所以那么艰难,就是因为门阀的阻力,唐朝科举也只是在五姓七望中过筛子而已,每届科举所录取的士子很少,要到两宋才大行其道。

    “定下常科制度还不急,可这次策……姑且就称制科吧,依学科有经史、术数、天文律历、律法等,要如何出题?士人若录取,又该给什么地位?”

    何承天抚须微笑道:“首开制科,目的意义自不待言,陛下暂定制科为秀才、明经、明法、明算四科,考试时各学科皆出题。以各科皆长,平衡而不偏科者为秀才;报考经史并以为长者,其余学科题目可放宽一点,是为明经,而明法、明算亦如此,故以秀才为尊,次之为明经,末等为明法、明算,地位相当。”

    考题类别有贴经、杂文、时务策,明法与明算较容易出题,这些题目方式东汉太学就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