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卅年重逢-《赵四娘家》


    第(2/3)页

    姜家新盖的房子同老赵家构造一样,用作卧室的房间分别有上房东屋、上房西屋和东西厢房。东屋里住着姜老爷子夫妇,西屋里住着姜华一家,西厢房供姜月娥独住,而东厢房则借给了赵永忠他们住。

    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奇怪,当初赵四娘姐妹俩不是咋呼咋呼的,总说要给自家建一套规模远超老赵家的大宅子吗?这都几个月过去了,房子早就该盖好了吧?那他们怎么还寄居在姜家呢?

    原来当初赵四娘确实是这么打算过,她甚至连图纸都画好了。不过在动工前夕,赵四娘又起了兴办作坊的念头,于是她大笔一挥,直接在选定的地基上将原先的住房改造成了食品加工车间。

    至于她家的新房,本打算建完作坊后择地再建的,可拖着拖着赵四娘又生出去城里发展的新想法。考虑到即便新房建好了,自家一年也住不上几天,还不如不盖。就算往后要回来探亲,到那时直接蹭姜家的屋子住就是了。

    于是没有住房的赵永忠他们就一直暂住在姜家的东厢房里,而赵四娘则坚持一个人住在赵家铺的后院里,谁劝都不听。

    “外婆,太爷爷一家有六口人呢,怎么也得住两间屋子不是?虽说咱家东西厢房都格成了两小间,可小姨一直住在西厢的南屋里,那儿的北屋还从来没人住过。就算这会儿把北屋打扫干净了,里面也潮得很,实在不适合住人。依我看,还是让外公他们直接住东厢吧!反正这几天我爹娘都已经把东厢房里头的东西收拾好了,这会儿咱家几个人立马就可以提上行李,上作坊那儿住两天,方便得很!”赵四娘提议道。

    姜家东厢的两小间屋子都没空着,分别住着赵永忠夫妇和赵三娘姐弟仨。比起西厢来说,东厢确实比较合适。尤其是杨家人这种病痛缠身的,确实应该住在采光更好的东厢里。

    事实上,这一点杨氏也考虑到了。她原就打算等赵四娘家走后,让杨家人再从西厢搬进空出来的东厢里。

    不过。那是赵四娘家走后的打算,此刻杨氏无论如何也不能开口让他们腾出东厢来。毕竟总不能为了安置她爹,就把女婿一家给赶走吧?

    故而,即使是赵四娘说出了上述那番话,杨氏还是打算摇头拒绝。

    不过。赵四娘并没有给杨氏拒绝的机会,说完就拉着姜氏和赵三娘去东厢提行李了。

    姜月娥方才那片刻的犹豫,别人或许没注意到,赵四娘却看得分明。

    将心比心,如果换做自己,赵四娘也不愿意将她的闺房让出来,给些并不怎么熟悉的亲戚住,特别是,那些亲戚当中还有个正当盛年的表兄。

    尽管姜家滩的人普遍厚道,应当不至于传出什么闲话。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最近姜家正想着给姜月娥说一门好亲事,始终对人性持着怀疑态度的赵四娘可不想在这关键的时刻出什么岔子。因而,哪怕是让自家人搬去作坊里挤一挤,赵四娘也要保证姜月娥的闺房不被“征用”。

    “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杨老太爷看着素未谋面的外孙女一家,居然为了给他们腾房子,不得不连夜搬家,心里极为过意不去,连连摆手拒绝。

    其实,杨老太爷虽然千里迢迢过来寻亲。可他从未想过要来投靠闺女——卖闺女的他哪来这个脸啊!而且在他想来,身为渔家媳妇的闺女过得再好又能好到哪儿去呢?一无所有的自己跑去相认只会连累她,让她为难罢了。

    故而,杨老太爷只是怀抱着无限内疚。想在临死之前再见闺女一眼,远远地,偷偷地。

    可他万万没想到,闺女居然过上了这么好的日子。

    今儿他倚坐在茶水摊里,听进来歇脚的人说过,隔壁那家很大的饭馆就是她女婿带着她家合开的。而茶水摊后面的养鸭场。不远处的大作坊,也全是她女婿家的。这得是多大的家业啊!闺女家能有个这么能干的女婿,实在是前世修来的造化。

    不过,闺女家过得再好,那也是闺女家的本事,他这个做爹爹的从未帮衬过她一把,可不能再给她拖后腿了。如今要是为了给自家安排住处,逼走了闺女的女婿一家,让他们两家生了分可怎么办?

    使不得,这种对不住闺女的事儿,他已经干过一次,万万不能再干!
    第(2/3)页